開學季的到來,不少家庭陷入了兵荒馬亂之中,家長突然發現,孩子無法應對學校的生活,甚至無法順利走進校園:要么作業寫不完,被老師反復在家長群里@;要么作息時間處于混亂狀態,晚上不睡,早上起不來;要么被直接告知,不想上學或直接不去上學等等。家長隨即嘗試各種方法,無果,進而束手無策、焦慮不安,帶孩子走進心理咨詢室,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明確表示希望通過心理疏導,讓孩子能回到學校。因為面臨類似的青少年的案例較多(特別是十幾歲的孩子),也想就此講一講自己的一些理解。
02
我們的理解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本身就處于一個較動蕩的發展階段,身體的發育變化自然會引發心理上的劇變,重要的人格方面也在這個關鍵時期開始塑性,并..終被整合為一個較協調、穩定的自我感,要面臨的精神議題開始突顯,比如:分離、失落、獨立等。
即使早年的生命發展過程相當穩定,人格發展需要的來臨和精神議題的突顯,也往往使青少年自身及周遭的人感到驚慌失措。這從一定程度上考驗了青少年早期內在體驗的質量以及涵容自身情緒的能力,對外在環境的支持力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些內在、外在的沖突交織在一起,很容易引發青少年的焦慮,而青少年常會被迫用一些方式來..焦慮:如行動化,不加思考地去做一些事情;如加入幫派,避免單獨一人;或出現各種身體不適,以取代精神上的痛苦;或依賴酒精、游戲并發展成成癮行為;或傷害自己、他人;或發展出一種“假成熟”,只關注獲取知識、了解更多時事。
這些行為,無疑使青少年陷入一種僵局,但這種僵局,本身也是青少年此發展階段自我探索的一個過程。當然,對于我們許多人來講,要區分哪些是自我探索過程中的“正?!北憩F,哪些又會不知不覺變成“病態”的表現,并不容易。
孩子無法順利回到學校,會讓家長感到很疑惑,引發家長的焦慮,我們需要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內在情緒沖突以及心理需要是否被理解和滿足。
03
我們怎么辦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去理解、尊重并信任孩子,他們本身就處于痛苦、矛盾和掙扎中,他們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探索、成長。
其次,我們需要審視自身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角色、位置,提供給他們需要并足夠的支持。再者,盡量有能力去處理和應對孩子的混亂所帶給我們的焦慮,避免這部分焦慮疊加在本身已足夠焦慮的孩子身上。當青少年或家長自身感覺無力應對處理這些矛盾沖突時,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青少年在精神、情緒上對生命有一種特別的態度,通常在此階段會具體呈現,但并不局限于這一年齡階段,幫助青少年較順利渡過這一階段,..限度地達成精神議題的實現,也意味著對其后期的成長發展減少了一些限制。